【侨报讯】综合香港大公报、香港中通社、新华社报道,“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供应链交流会”23日在香港举办,会聚200多位来自香港、内地及海外航运产业链代表。

交流会由香港航商总会主办,聚焦替代燃料、电气化及绿色走廊等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领域,集中探讨如何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并配合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3届会议(MEPC83)提出的净零排放框架的相关要求。

梁振英:香港发展国际航运中心须升级转型

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航商总会创始会员及荣誉顾问梁振英在致辞时表示,香港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升级转型。

梁振英指出,国家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明确支持香港发展国际航运中心,这是连续三个国家五年计划的关键词,因此香港不能只是保持现状,必须升级转型。香港是内地与国际的“超级联系人”,香港与内地周边港口要将竞争转化为合作。

“清洁能源就是一条可行之路。”梁振英说,清洁能源不单与环境和市民健康有关,亦与经济增长和转型相关,香港可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与广东实现功能互补,打造供应链。

港水域开始绿色燃料加注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表示,特区政府去年11月公布《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最终目标是将香港发展成为绿色港口和绿色船用燃料贸易枢纽。

香港是全球十大燃料加注中心之一,官方文件显示,香港在2023年全球十大燃料加注港中排名第七,22.5%到访香港的远洋船,主要目的为进行加注。

陈美宝表示,随着绿色海上燃料日益普及,很多港口已开始发展绿色燃料加注服务,香港水域已成功完成三次商业加注作业,特区政府今年中亦将发布《绿色甲醇加注工作守则》。当局正积极联系香港、内地及其他地区的多家企业,包括航运公司、绿色船用燃料生产商、船舶供油商等机构,以了解相关企业对绿色船用燃料的需求,将有助香港建立一个清洁能源供应链平台,促进不同企业交流与合作,将业界的需求与内地绿色燃料生产商进行对接。

陈美宝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的金融市场、普通法法律体系、资金自由流动和高效的交易结算系统,相信香港较其他城市更有能力成为绿色船用燃料贸易的国际平台,亦有助国家在新兴市场中取得优势。

香港航运业称美关税阻碍属暂时 业界有替代方案

面对美国实施“对等关税”扰乱全球航运业,造成不明朗的贸易环境,香港航运业人士表示,贸易的阻碍是暂时的,业界永远会产生替代方案。

美国海运贸易正面临骤然中断风险,据货运数据公司Vizion统计,美国4月首周货柜订舱量按月跌49%,进口数量按季跌64%。

“全球船东对于关税都是不同意的,关税最终影响到的也是美国的消费。”从事船舶融资租赁的海瀚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林诗键表示,无论是关税还是港口费用,第一时间负责出钱的是美国当地企业,他们再想如何转嫁第三方,相信美企也有很多顾虑。

林诗键认为,政经局势还会不断演变,造船企业经常面对风险,除了中美贸易战,不同国家都有政治化事件,包括中东,因此不太需要就某一条例的出现作太大的反应或动作,或者过分解读,最重要还是做好自己。“香港是自由贸易港,国家政策(支持)多边、自由贸易主义,国际合作伙伴亦如是。贸易的阻碍是暂时的,业界会有很多方法。”

据业界人士透露,不少过去经美国转口南美洲的货物,现时经秘鲁钱凯港转运,今年首两个月已处理1.5万个货柜,也能节省时间和成本。此外,打通巴西到秘鲁钱凯港的“两洋铁路”正处于研究阶段,未来可将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家的产品通过铁路运达钱凯港出口,进一步加强与南美洲的贸易。

提供船舶认证服务的美国船级社大中华区总监Gautam Lahiry表示,美国向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的公布是10月生效,业内还没有感受到实际负面影响;“美国的政策非常跳跃,相关谈判还在进行,这是一个等待观察的问题。”

Gautam Lahiry形容,有危就有机,香港是连接内地的“超级海运枢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供应商,香港与内地企业合作,向国际业界提供绿色燃料,是提升国际形象和宣传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