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19-11-17 03:59
她出生在黄河边一个古朴的小镇上,大二成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在网吧通宵完成设计图,赚足了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她为贾平凹先生《上书房》做室内设计,两人交谈间是文化与艺术的碰撞。她从中国各地博物馆考察出发,再前往欧洲列国研学,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和经济下的艺术发展。她旅居美国,在休斯敦经历哈维飓风,并参与灾后重建设计。她的室内、软装设计及景观设计作品遍及中国北京、陕西、甘肃和河南及美国休斯敦、拉雷多、纽约等城市。她是张文,从黄河小镇走出国门的设计师,往来中美,践行中美设计的差异性。
■ 侨报记者 张晶
走出黄河小镇
创立张文工作室
我出生在河南黄河边上的一个小镇,小镇坐落在黄河“几”字的拐弯口,对面是山东。我父亲是一位木工,母亲是农民。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心灵手巧、踏实做事、不苟言笑性格的爷爷特别支持我。为了让爷爷展颜欢笑,我便画画给他看。他每次看到我的画,默默地注视着,不经意之间嘴角上扬,这就是我得到的莫大奖赏,这些也是我努力练习画画的动力之一。初三前,我都是自己摸索,直到初三寒假,我才找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张海军老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副教授)进行系统的绘画学习。当时,他是寒假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张老师瘦弱,看起来像一个文弱书生,但他的思想积极活跃,视野开阔,教学踏实,师生沟通平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高中时,我跟着知名艺术家付十夫学了3年,并参加艺考。
大学时,我进了美术教育系,学习内容包括了油画、国画、版画、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相关课程。之前学画和艺考已花费家里不少钱,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父亲支付过我的大一学费后,从大二开始至今,我靠着教画、做设计赚学费和生活费,已经完全经济独立。
2001年,我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张文工作室”。当时,店面设计、平面设计、办公室装修,只要是与设计相关的活儿,均来者不拒。工作室的生意不错,足够负担学费和日常开支。只是那时我连做设计要用的电脑都没有,项目设计制图都是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里完成。网吧5元人民币可以包一夜上网,大部分上网者是包夜通宵看电影、打游戏,我和一两个要好的同学是通宵做设计,画一夜图。网吧老板很支持我加夜班,不但给我留了专属的电脑,还安排网管给该电脑下载好设计软件。那时我所有的工作都装在一个移动硬盘里,多年以后同学聚会再相见,同学们还笑谈: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你每天背着个大大的移动硬盘像风一样跑来跑去……在网吧的电脑上干活整整两年,完成近20套设计。如果第二天上午有课,就匆忙吃个早餐,然后接着去上课。大学期间,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和赚钱养活自己上,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逛过一次公园。毕业后,我参与了一个准五星级酒店的竣工图设计,正式踏上了职业设计师的道路。
结缘贾平凹
“上书房”点亮混搭风
2005年,我有幸为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写书会客的“上书房”做室内设计。贾平凹先生偏爱自然和人文,喜欢榆木的楼梯踏步,还有一个从外地带来的欧式灯。整个房间都是中式风格,贾平凹先生说,我们来个中西合璧吧。楼梯踏步和扶手都用了实木,而楼梯栏杆用了偏美式的铁艺做中和。通过“上书房”这个设计项目与贾平凹先生相识,他的博闻强识和严谨治学深深感染了我。设计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不同文化在一起碰撞出的火花,这也为未来游学欧洲、旅居和逐梦美国埋下了种子。
随着接受的设计案子增多,我深感自己知识储备量不够,于是在2005年考取了湖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在“上书房”设计施工完成后适逢研究生的开学,在向贾老师辞行时,贾老师赠字 “几见骅骝无道路/张文留念/平凹”。同时,我也成为其圈内好友的“御用”设计师。随后数年的游学旅居生活,我与贾老师依然保持联系。每次再回西安,我只有见了贾老师才算是真的回来了,就连女儿的名字也是贾老师取的。
考察博物馆
设计绝非千城一面
2005年到2008年的硕士期间,我幸运地成为湖南乃至全国名师朱和平教授的弟子。朱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严谨治学的态度,更教会了我治学和做人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并受用终身。2006年,因朱老师的项目需要考察全国范围内地市级以上的博物馆。我们从湖南出发,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一路走来不断收获有趣的发现:不同地域文化,在当地博物馆都有明显的反映。博古馆里的艺术品和文物一一印证了当地过往的历史、积淀的文化和独有的人文。此外,当地经济发展也同样影响博物馆的馆藏。经济对于当地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非常重要,当我走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时,目之所及更加佐证了这点。在纽约寸土寸金之地,大都会博物馆的建造规模如此之大,很多文物的陈列都按照当时当地的环境还原。
考察项目近尾声时,恩师发现西藏博物馆还有待考察,我便自告奋勇前往。进藏后,我感觉西藏犹如天堂一般,天离你近得仿佛手可摘星辰。西藏以藏传佛教为主,异域风情浓厚。藏民有信仰,朝圣时,用身体丈量家到布达拉宫或大昭寺的距离。西藏的气候、人文、信仰的力量和建筑装饰,那种纯净与纯粹和对文化极致的要求让我震撼,意识到设计绝非千城一面。
研学欧洲列国
践行中美设计差异
因学习西方画出身,我对卢浮宫、凡尔赛宫等艺术馆里的历代名家之作以及欧洲文化向往已久。2012年,我开始在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研学。我们在国内学画对雕塑写生时,看到的石膏像大多是几经翻制,与原作相去甚远,因此,当第一次看到原作时我非常震撼。2016年,因先生旅美访学,我们全家都迁居美国休斯敦。在美国的生活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不想成为一名旁观者。幸运的是,我遇见了一位有着40多年在美从事装修施工的搭档。在美国做设计的前几个月,中美建筑和材料、设计的诸多差异让我很不适应,例如,美国多为木制结构,中国则是钢筋混凝土。此外,建筑规范和法规方面也都不尽相同。经过自我调整、研读法规和请教当地建筑专家等一番努力,我很快适应了美国的设计环境,当看着自己设计的方案逐步得到客户的认可,并一步步变成实现时,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硕士中期至今,很多学习和项目的关键时刻都有我师父——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任旭先生,如师似友般不厌其烦地为我指点迷津。一路走来,庆幸并感恩在每个时期都能遇到德才兼备的老师一路为我点亮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
灾后重建设计
感悟设计与自然奥秘
2017年8月,哈维飓风席卷休斯敦。飓风为休斯敦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以及伴随着大面积的停电,我们全家点着蜡烛在休斯敦的家中度过了风雨交加的夜晚。几天以内,休斯敦一片汪洋,无数房屋被毁。连休斯敦有名的富人区Memorial,因为飓风期间泄洪的原因,该区部分房屋也被洪水席卷。飓风过境后,有些房子损毁严重,只剩下木制骨架。我做了十余个灾后重建设计的案子,包括住宅和三个餐厅。其中有一个案子是某大学教授的房子,虽然施工人员是美国人,我们在现场对着图纸,沟通方案,交流也相当顺畅,没有障碍。
经过这次参与灾后重建设计,我认识到设计需要考虑跟自然相处的关系,不能仅考虑个人对居室的要求和好恶,要考虑自然环境、地理和地貌。例如,在装修时,我把原本一楼的地毯换成瓷砖或防水木地板。就地取材,材质与当地气候和自然相融合。
2018年,我在拉雷多城参与了一个综合性的设计项目——自由贸易城(The World Free Plaza of America)。该项目需要把位于港口城市中一栋废弃的医院改造成自由贸易城,这个理念十分打动我。我在项目中担任总设计师和设计总监。由于项目设计面积达几万尺,设计体量大,我还需要进行建筑外立面设计、项目整体规划和景观设计等,这对室内设计师是一次综合设计能力的挑战。
西安“时代口腔”和《和园》别墅的设计,甘肃“星鼎悦”私宅的设计,休斯顿“北京烤鸭”和“竹苑”餐厅的设计,纽约“长岛海艇”别墅的设计等作品,让我体会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思想。我喜欢感受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并依据各自的文化特色做不同的设计方案。因为设计根植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和文化。纽约是世界的心脏、文化的大熔炉,我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抱有一颗不断探索之心,往返中美做设计,希望能在沟通中美文化和传播中美设计艺术中起到些许桥梁的作用。